从婴儿发音到文化传承:亲属称呼的起源
一种常见的说法是,全世界的语言中“妈妈”都是mama,因为这是人类婴儿最初能发出的声音。当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发出ma的时候,他最亲近的人,喜出望外的母亲激动地把这个声音当作婴儿呼唤自己,久而久之,代代相传,全世界的人类语言就把ma当成“妈妈”的称呼了。
然而在中国,这个说法并不完全适用。在满文中,Ama指的是父亲,而“妈”则有eniye、eme、aja三个说法。今天在东北一些早就不说满语的满族家庭里,还把爸爸和妈妈称作“玛”和“讷”——这与“全世界都把妈叫ma”的说法大相径庭。
自远古传来的“爸妈”
自古以来,父亲在汉语书面语中一直写作“父”。在上古时期,“父”的读音更近今天的“爸”。这是一个从原始汉藏语时代传承下来的词,藏文中“父亲”称ཨ་ཕ(apha),缅文是အဖ(apha)。
“父”和“母”在口语中演变为“爸”和“妈”,保留了古老的发音。这种演变不仅限于指父母,在藏文中很多名词带有原来表示父母的后缀,如“太阳”叫ཉི་མ(nyi ma),“月亮”叫ཟླ་བ(zla ba),效果近似汉语“太阳婆婆”“月亮公公”。
“爷”与“爹”的演变之谜
《木兰诗》中“阿爷无大儿”的“阿爷”指的是父亲。今天在中国,“爷”和“爹”到底指的是父亲还是祖父,在各地差异很大。这两个称呼在宋朝以前只会指父亲,其字在中国古代的韵母并不是普通话的ie,而是ia。
“爷”几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突然出现的,一开始甚至都无字可写,借用了“耶”,后来才加上了偏旁变成“爺”。东晋时代的书圣王羲之在给女儿的书信中曾经署名“耶告”,即“父告”的意思。
亲属称呼背后的文化逻辑
汉语的亲属词汇分类相当细致,一个亲属该怎么叫要根据这个亲属和自己的辈分关系,是父系还是母系。然而在不同的语言中,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同,什么亲戚属于一类是很不一样的。
游牧民族的“还子习俗”可能导致亲属称呼的特殊演变,如哈萨克语里父亲是äke,祖父是ata,这和近亲语言柯尔克孜语的哥哥(agha)、父亲(ata)相对应。
“娘”的兴起与演变
在“哥”“爷”“爹”纷纷登场的同时,母亲的称呼也发生了改变,“娘”开始用来指代母亲。在繁体字里,“孃”指母亲,“娘”指年轻女子。
“娘”这个称呼在唐朝已经扩散得非常广泛,从西北的敦煌到南方的广西、云南皆有使用。关于其起源,有说法认为来源于突厥语“你母亲”,也有认为是“女郎”或“女儿”的合音。
中国人在从三国到唐朝的几百年间完成了一次亲属称呼的重新组合,这次变动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国人如何称呼亲戚。然而,除了“哥”较为明确是鲜卑或其他北族的称呼外,“爷”“爹”“娘”的起源仍存在诸多疑团。